股东动态

Shareholder Activities

回眸:疫情防控下的“中国第一国门”

时间:2020-09-01
“首都机场是‘中国第一国门’”。这句话在赋予首都机场沉甸甸责任的同时,也成为首都机场不断砥砺进取的源源动力。在疫情防控期间,作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负责首都机场3座航站楼、170万平方米范围内的安全、服务、运行与经营管理工作的首都机场航站楼管理部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坚定信念,精准施策
 
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首都机场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把首都机场区域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紧迫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抓紧抓实,迅速响应,勇担重任。
 
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的基础上,首都机场航站楼管理部迅速行动,结合工作实际,明确职责划分和处置原则,制定防控措施,完善相应的应急响应预案,并根据疫情防控期间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适时召开工作部署会议,动态调整防控措施。一方面,首都机场在各个流程全力确保保障物资运输航班和正常旅客航班的进出港安全高效顺畅;另一方面,全力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勇担重任、甘于奉献、团结协作、使命必达”是首都机场股份公司的企业精神。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首都机场航站楼管理部围绕“旅客防控零失误、员工防控零感染、紧急运输零投诉”的目标,迅速成立五大防控工作组,攻坚各防控阶段的任务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为有效防控疫情,首都机场还成立了“航站楼管理部突击队”,号召党员干部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攻坚克难,使命必达
 
为保证旅客出行环境安全,首都机场加大了航站楼内新风送风量和人流密集区域的监控力度,确保实时掌控人流信息。在加强消毒频次的基础上,针对相对较封闭空间,首都机场安排了专人消毒并留存记录。对有发热旅客的航班所使用的登机桥、沿途及行李转盘等重点环节和区域,首都机场航站楼在完成该航班保障结束后立即消毒。在消毒过程中,首都机场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标准进行配兑,特别是对重点设备设施进行消毒。
 
按照北京市的阶段工作要求,首都机场全面推进“全、准、快、优”的旅客测温工作,三座航站楼对所有进出港旅客和进出航站楼人员进行测温;增设疫情防控提示易拉宝、一米线等9000余处;高标准执行消毒工作,公共区域每日消毒4次,卫生间每日消毒10次;细化旅客摆渡车、APM服务标准,确保载客率不超过50%;航站楼内100%采用全新风运行。
 
同时,为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和健康提示,首都机场航站楼管理部在1号、2号、3号航站楼显示屏,3号航站楼到达口层显示屏及352个登机口电视和刷屏机循环播放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新闻和防范宣传片,并加大显示屏巡检力度,确保疫情防控宣传到位。
 
此外,针对运行值班人员,首都机场航站楼采取严格的进场制度。值班人员按要求佩戴口罩,以班组为单位,每天对员工的体温进行监测报告,对值班环境定时消毒;针对休假结束返回岗位的员工,按照相关要求,做好观察,密切关注身体健康状况,确保首都机场各岗位员工以健康的状态服务好每位旅客。
 
突出重点,细化措施
 
为进一步阻断新冠肺炎疫情传播,把好航空关口,根据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要求,首都机场将T3-D调整为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进港航班处置专区。T3-D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要将本用于国内航班进出港使用的T3-D,改造成为具备保障国际航班功能的处置专区,难度可想而知。航站楼管理部这支历来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没有丝毫退缩,部门成立“航站楼管理部突击队”,全员参战;员工穿着厚重闷热的防护服通宵工作,吃住在单位,连续战斗20多天不回家;公司职能部门在不到48小时内迅速组建一支党员(青年)突击队,充实基层力量。本着“最快时间、最短路径、最小影响、闭环管理”原则,航站楼管理部逐个击破了“在有限空间和既有通路上合理设计旅客流程,实现不同流程旅客分流,同时严格满足安全运行需求”等难题,实现了楼体功能全盘调整、基础功能全面覆盖、保障区域全流程设置。其还快马加鞭地设计方案,争分夺秒地清场改造,不分昼夜地安装设施、调试系统……实现了12小时谋划决策,24小时清场开工,48小时精准落实,72小时正式启用,最终赢得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
 
处置专区投入运行后,首都机场航站楼联合12家驻场单位成立“临时指挥部”,协调解决各类问题80余项,日均通报各类数据千余条。为有效处置专区投用后日益剧增的旅客量,首都机场迅速增设旅客排椅150组、拉带300根、长条桌200张、折叠椅500个、医用屏风300组,并根据需求扩充旅客休息区域6200平方米,通过优化流程缩短旅客平均等候时间20分钟,创新研究转运方案提升运力60%。首都机场人用坚守和奉献筑牢了“中国第一国门”疫情防控最前线。
 
(本文转载自北京首都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作者:贾金旭)
移动版